第七十六章 雪泥鸿爪-《燕宫阙:凰途逆袭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天色将明未明,上阳苑在经历一夜的血腥喧嚣后,陷入一种诡异的死寂。雪光映着尚未清理干净的血渍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铁锈味与未散的杀气。玄甲卫无声地清理着现场,将刺客尸首一一抬走,动作迅捷而有序,仿佛巨大的阴影悄然抹去一切痕迹。

    听雪堂内,烛火重新点亮。

    沈青澜已换下那身沾染了雪泥与夜露的衣裳,裹着一件萧景玄命人紧急送来的银狐裘,坐在炭盆旁,捧着热姜茶,指尖却依旧有些泛白。并非全因寒冷,更多是高度紧张后残余的生理反应。

    萧景玄坐在她对面,沉默地翻阅着那本从梅知行处得来的、封面写着《杂记》的旧书。书页泛黄,墨迹是梅知行特有的瘦硬字体,所记内容乍看之下确是些山水游记、金石考据与零星感悟,看似杂乱无章。

    “确定是梅先生的笔迹?”萧景玄头也未抬,问道。

    “确定。”沈青澜声音平稳,已不见丝毫慌乱,“我能模仿百家笔迹,对字迹骨骼气息尤为敏感。此书确为梅先生亲笔,且墨迹新旧不一,非一时之作,应是多年累积。”

    萧景玄“嗯”了一声,目光却愈发专注,指尖在某些看似寻常的句子下微微停顿。“……乙未年三月初七,游西山,见怪石嶙峋,其色如铁,叩之有声,疑含金石。然土层深厚,开采非易,唯留待后人。”他低声念出其中一句,抬眼看向沈青澜,“乙未年,是七年前。那时梅知行已因‘妄议立储’被贬谪,闲居京郊。”

    沈青澜立刻领会其意:“西山……其色如铁,叩之有声。殿下可知,西山一带,是否有朝廷明令禁止私采的矿脉?尤其是……铁矿?”

    大燕律法,盐铁官营,私采者重罪。尤其是在京畿要地,若发现铁矿,必是朝廷严密掌控之地。

    萧景玄眸色一深,并未直接回答,而是继续往下翻阅。他又指出几处:“丙申年秋,于渭水畔,见漕船往来如织,吃水却浅,空载而行者十之三四,怪哉。”“丁酉年春,闻陇西马场上报战马染疫,折损过半,然是岁边军购马之费反增两成。”

    这些看似随意的记录,一旦串联起来,指向的便是——西山可能存在的私采铁矿、漕运虚报空饷、以及军马采购中的贪墨疑云。这些,无一不是动摇国本的重案!

    “梅先生……他并非全然寄情山水,他一直在看,在记。”沈青澜轻声道,心中对那位素未谋面的老臣生出一丝敬意。即便身处逆境,他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,关注着这个国家的隐疾。

    萧景玄合上书册,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。“他记录这些,或许是出于士大夫的忧国之心,或许……也是在为自己留一条后路,或者说,留一个能引起足够重视的‘投名状’。”他顿了顿,声音低沉,“但这些,还不够。缺乏关键的人证、物证,仅凭这些隐晦的游记随笔,动不了盘根错节的各方势力。”

    他目光转向沈青澜,带着审视,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赏:“你做得很好。若非你机警,识破刺客伪装,又找到此物,我们今夜不仅损失惨重,更会错过这条重要线索。”

    沈青澜垂下眼帘,长睫在眼下投下一小片阴影:“侥幸而已。若非殿下及时赶到……”她话未说尽,但彼此都明白那未尽的后果。

    “本王既将你置于此地,便绝不会让你独自面对危险。”萧景玄的语气斩钉截铁,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承诺。他站起身,走到窗边,望着窗外渐亮的天光,“刺客全军覆没,未留活口。那些持宫中手令的内侍,经查,手令出自内侍省一名掌事太监,而此人……与长春宫往来密切。”

    长春宫,齐王生母德妃的寝宫。

    沈青澜心念电转:“是齐王?他为何要杀我?仅仅因为我是殿下的人?还是……他察觉到了我在暗中调查科举案,或者,他本身也与当年之事有关联?”

    “都有可能。”萧景玄转过身,面容在晨曦微光中显得有些模糊,唯有一双眸子亮得惊人,“齐王萧景琰,表面敦厚,内里却最是睚眦必报,手段阴狠。他或许认为,除掉你,便能断我一臂,更能阻止旧案重查。当然,也不排除是王党的嫁祸,或者……宫中那位的借刀杀人。”

    永和帝的态度,始终暧昧。他默许萧景玄调查王党,却又未必乐见沈家彻底平反,更不愿任何一个儿子势力坐大。

    “如今我们在明,敌在暗。”沈青澜沉吟道,“经此一事,他们短期内或会收敛,但必定会有后续动作。殿下将证据呈送御前,陛下虽未立刻严惩王党,但停职禁足已是信号。接下来,他们要么狗急跳墙,要么……断尾求生。”

    “所以,我们不能等。”萧景玄走回桌前,手指点在那本《杂记》上,“梅知行这条线,必须尽快打通。他既然记录了这些,手中必然掌握着更确切的证据,或者,知道关键的人证在哪里。”

    “殿下打算如何做?”沈青澜问。梅知行态度坚决,连门都不让萧景玄进,可见心结之深。

    萧景玄眼中闪过一丝决断:“非常之时,行非常之事。本王不能再寄希望于水滴石穿。”他看向沈青澜,“青澜,还需你再走一趟梅林。不过这次,不是去求见,而是……去送一样东西。”

    **

    靖王府·书房密议

    天色大亮,靖王府书房内却依旧门窗紧闭。

    萧景玄换下了那身沾染夜露寒气的玄色劲装,穿着一袭深青色常服,坐于主位。下首坐着顾昀,以及一位身着五品御史官服、面容清癯的中年男子,正是今日早朝时率先呈递王璟罪证的御史,林文渊。

    “宫中传来消息,陛下震怒,已下旨王璟、张启明等人停职禁足,着大理寺与刑部会同审查。”林文渊语气中带着一丝振奋,但眉宇间仍存忧色,“不过,王党树大根深,此番虽伤及皮毛,却未动根本。他们定会全力反扑,寻找殿下您的错处。”

    顾昀接口道:“今日早朝,已有数位御史联名弹劾殿下您‘私调禁军,围堵皇家苑囿,目无君上’,虽被陛下压下,但流言已起。”

    萧景玄端起茶杯,轻轻吹开浮沫,神色平静:“意料之中。他们若不反咬一口,反倒奇怪了。上阳苑之事,本王已上表自陈,理由充分——护卫皇家产业,缉拿不明刺客,保护涉案人证。父皇心中自有衡量。”

    他放下茶杯,目光锐利起来:“当务之急,是趁王党阵脚微乱,找到突破口,将科举案与这些边角贪墨案彻底坐实。梅知行是关键。”

    “殿下,梅老脾气倔强,软硬不吃,我们的人连番试探,皆无功而返。”顾昀皱眉。

    “所以,这次换个方式。”萧景玄从袖中取出一封火漆封口的信,“林御史,你与梅知行有同年之谊,这封信,由你的人,借沈青澜之手,转交给他。”

    林文渊接过信,略显疑惑:“殿下,这是?”

    “里面并非劝降之语,也非利益交换。”萧景玄眼神深邃,“只是将他《杂记》中,关于西山铁矿、渭水漕运、陇西马场的三段记录,原封不动地抄录于上,另附一言:先生所见,景玄已知。沉疴痼疾,非猛药不可医。愿与先生共清寰宇,还天下一个公道。”

    林文渊闻言,肃然起敬:“殿下此举,是投石问路,更是表明心迹。梅老若仍有济世之心,见此信,当知殿下志不在私仇,而在社稷。”

    “去吧。动作要快。”萧景玄吩咐道,“另外,加派人手,严密监控王璟、张启明府邸,以及……齐王府和长春宫的动向。本王要知道,昨夜之事,到底有几双手在背后推动。”
    第(1/3)页